二十三

推荐阅读:

一二看书网 www.12kanshu.com,最快更新秋水共长天最新章节!

    娉娉袅袅十三余,

    豆蔻梢头二月初。

    春风十里扬州路,

    卷上珠帘总不如。

    周文帝十八年,大暑刚至,大正举全国之力起兵南犯。

    大正国大王子亲率五千精骑,昼伏夜出如神兵天降出现在贺兰关口。守将得报时正穿着褒衣纳凉,惊魂未定中披挂上马仓促应战。

    贺兰关虽说关险兵众,却常年无仗可打,兵士将领都生了惰性。三万守军毫无防备之下,面对大正骁勇的铁骑,顿时乱成一锅粥。守将力战殉关后,副将抵抗不力,当日便将西北最坚固之门户丢给了大正。

    大正军攻克贺兰关,大王戟姜与国师祁流风坐镇关隘,举国之兵尽数入关。

    大军入贺兰关后并不歇息,分兵三路连夜奔袭阳谷关、下关、云匣关,主帅分别为戟姜大、二、三王子,虎狼之师携风雷之势铺天而来。

    却说这草原男人骑马打仗与中原将士不同,精良骑兵,自主帅往下每人起码有三匹马。一为驮马,此马多半马身低矮四腿粗壮有力,奔跑速度不及其它马种却长于力量。专管驮运被盖帐篷等行军必须之物,以及拖运装在大车上沿途休息的战马;一为骑马,这类马耐力最强适合长途奔跑。最后才是战马,也是将士钟爱的马匹,不到战场等闲不会使用。

    在草原征战时,大正军那才叫真正的轻骑,连马料都不带的。所到之处皆为天然牧场,不愁牲口没有吃的。沿途天上飞的,地上跑的全能吃进肚子,军士只带几日肉干饮水即可出征。

    进入大周后,行军虽增加了大量马料,士兵的粮草仍只带几日。至于原因为何?后面自然慢慢讲来。

    这样的骑兵其迅猛程度可想而知,普通马匹载人跑了一夜,早无气力打仗。可大正军不一样,战马由驮马拉到战场边上,精神饱满,战力彪悍。

    三关将士得前方战报,虽有了防备,也未料大正军来得这么快,一时惊异是必须的。那阳谷关守将,其家祖在世时便为大周将军,虽文帝轻武却深受父辈感染,心中常怀护国保家的责任。知大正来犯边,一面激励三军拼死抗敌,一面派副将飞马去求援军。

    这一仗,才是大正与大周真正意义上第一仗。守将虽非名将却深通兵法,趁大正军立足未稳,亲率三千精兵冲阵。将嚣张不可一世的前锋大王子及其一千亲兵,杀了个落花流水。得胜后并不缠斗,即刻收兵回关,据险而守再不出战。

    大王子吃了一败心有不甘,待后军赶到,日夜不休轮番冲关。阳谷关守关将士苦苦支撑月余不见援军,只得一报:“三关同时遇敌,无法相援。”又见大正军攻势不减,心知阳谷关危矣。

    文帝十八年秋,阳谷关守将战至于最后一卒仍不言退,阳谷关破。

    大正军破关后,骑兵冲入阳谷县大肆屠城,无论官兵百姓见人即砍,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。

    消息穿至下关,下关守将心忧百姓,又见部下不是轻伤便是重伤。再看关外敌军,军旗招展铠甲明亮,自知守下去也是为死而死。当夜写下降表,回到将军府中将一家大小十几口全部药死,自刎以谢文帝。

    下关副将捧着将军头颅和降表开了城关,本以为此举可保百姓安稳。却未料到,降表刚递到大正二王子手中便成刀下亡魂。二王子双臂一挥,旗下诸将如恶狼扑食冲向弃械降军,手起倒落顿时哀嚎震天。

    不过一个时辰,战而未死的一万多大周兵士尽数变为刀下亡魂。

    下关县,十六岁以上男子尽数贬为奴,送回草原牧羊放马。年幼男子、老年男女及幼童,一条绳子绑十个全推进海河喂了鱼虾。年轻妇女模样标致的被拖走再没回来,模样难看的弄跛一腿为大正军洗衣浆补做饭,比之死更痛苦万分。

    大王爷暴戾,二王爷阴毒,一个比一个更狠辣,一个比一个更残暴,根本不将大周百姓当人。

    云匣关属于三关之中地势最险要,守军最多的关隘,军民听闻前二关关破消息后尽皆胆寒。一时关内哭嚎声一片连着一片,将士们眼见此景更添心酸。

    正悲痛无休,关前突现几百乡民,个个绑了双手跪在阵前,当中高头大马托着黄金铠甲手持阔背长刀的大将。云匣关众将识得,此人正是大正三王子。

    “这些…;…;”三王子长刀架在一乡民项上,扬声喊话:“都是贺兰关降民。今日在此,以其血祭我战死将士。”说罢手起刀落,一颗颗人头滚落黄土,鲜血直喷而出,污了那眩目的金甲。

    杀完几百手无寸铁的乡民,三王子抹一把被人血污花的脸,长刀直指云匣关:“云匣关破之日,本王定叫尔等不得好死。”

    破关是死,杀敌亦是死,投降亦是死。再看身后,锦绣山河从此一马平川,通往京师几处关隘再无天险可拒敌。既然无论如何都是死,不如军民同心共同迎敌,若等到朝廷援军,兴许还能借云匣关之险,以图收复失地。

    保卫家园之心迫使全关年轻力壮的男人主动上了城关,战死后爹爹儿子顶上,爹爹儿子再死年轻媳妇顶上。战至最后,连十岁孩童都抱着石头往下砸,可见军民拒敌之心何其坚韧。

    贺兰破关的消息,快马加急送达京师还未立秋,其时阳谷关与下关均未失守。不过那败报只是第一粒投湖之石,接下去败报雪片般飞来,求援求援,全是求援,全是战败。

    骤然直面调军西援,文帝一看立于朝堂的武将均已垂暮,其儿孙个个纨绔早已弃武习文,惊觉大周竟无带军之将。再谈军粮军械,方想起昌洲、龙江、柳林几处粮仓军库,早年调出军需后一直未补给,所谓粮仓军库已是虚有其名。

    周文帝不敢怪任何人,不顾军需并非臣工之意,全因自个贪图享受,将那一笔银子挪去建行宫了。

    再接着,便是邻近洲府官吏的折子送达。文人奏折与武将求救不同,他们将大正军队暴行书写得淋漓尽致,写至残忍无道处往往力透纸背,泪痕满篇。读得文帝双眼血红,数度无法自持。满朝文武莫不唏嘘,将刚刚生出的议和之心生生捏死在心底。议和,看来是全无希望了。

    周文帝与群臣商讨至深夜,期间有提议临时征兵,立即被驳回。

    原因大家都清楚,大周轻武经年,十个成年男子中有半数为读书人,另外半数也无甚武力。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是说当兵就能当的,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,连刀剑都舞不开,何以杀敌?就算抱着报国之心勉强从军,开赴前线等于送死。

    最最关键的,没有刀枪弓箭,征兵何用?这一刻,满朝文武方意识到,表面繁华的大周已呈倾覆之溃势。

    幸而,大周算有几位懂得审时度势的能人,议来议去终于议定弃三关增派大军死守芒塘山。对于当时的战局而言,这项决议的确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
    跑死无数匹马也不顶用,日夜兼程也没有用,路途太远,朝廷调兵增援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。就算大军前去支援,由东至西到达三关已救无可救。不如借芒塘山地利拒敌,还有护住大好江山以图日后收复失地的希望。

    决议是正确的,有希望终归是好的。谁曾想,半年后芒塘山守将不战而降,将大周万里河山直接捧到了戟姜手中,只为换得全家的荣华富贵。

    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,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
本站推荐:

秋水共长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一二看书网只为原作者江之雨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江之雨并收藏秋水共长天最新章节